厦门图书馆去年接待读者435万人次 增加14万人次
发布时间:2016-04-24 01:17:06 点击数:
■比2014年增加14万人次,去年外借文献达408万册次 ■纸质图书仍是阅读主流,去年全国人均读纸质书4.58本
【编者按】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自古以来,阅读就被奉为精神享受的最高境界,事实上,阅读不仅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甚至还影响着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这个特殊日子的设立,就是为了推动更多人阅读和写作,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和思想大师们。
今天,也是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生日和辞世纪念日。
本报讯(记者 龚小莞)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相比2014年,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略有上升。
与全国的读者相比,厦门市民的阅读量如何?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随机调查,受访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在20岁到70岁之间。调查结果显示,厦门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6.59本,电子书阅读量为4.25本,均高于全国人均阅读量。其中阅读纸质图书数量最多的达到36本,这也说明,纸质书仍然是大众阅读的主要载体。
坚持阅读纸质书籍的市民认为,看纸质书籍更有味道,而习惯了电子书的市民则表示看电子书省钱又方便,随时随地可以打开手机阅读。调查发现,阅读的纸质书以生活类实用型居多,如养生、美食、健身、旅游等;电子书则主要为文学类书籍,各大小说网站连载的网络小说尤其吸引年轻读者。
【阅读记录】
摄影师氓卡:
每年买书花费近万元
35岁的氓卡从事古物拍摄,从2003年至今,他每年购书的花费基本都在7000元-10000元。他购买书籍主要用于参考和研究,例如拍卖图录、博物馆出的画册、国外大收藏家的私人画册等,价格都不便宜。
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收藏作为资料的相关书籍。这些书籍还会升值,他说,2004年花800多元购买的一本书,现在已经价值两万多元了。不过,他说买书并不在意价格,只要是好的就会买,如果真的值,哪怕一本书要10万元他也愿意。 (记者 龚小莞)
退休教师蔡尚评:
一年借阅图书共计438册
79岁的蔡尚评去年获评厦门市图书馆“阅读达人”,他一年借阅图书共计438册(不含续借)。他的阅读面很广,从医学养生、诗歌对联、文学到自然科学都有,每天阅读几个小时。
蔡尚评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退休前是厦门逸夫中学高级教师。他是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楹联学会顾问,著有诗联集《滨海诗草》《波光涛韵故园情》,参加全国征文征联比赛获奖数十次。他为厦门景点创作的对联,有六七副刻在园博苑内。
除了到图书馆借书,蔡尚评也会逛书店买书,主要是诗歌、对联和医学养生类书籍,他的家中藏书不少,书架上、床底下都是书。 (记者 龚小莞)
【相关新闻】
四大名著仍是主角 《西游记》最受欢迎
本报讯(记者 龚小莞)根据厦门市图书馆发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市图书馆总馆全年接待读者435万人次,比2014年增加了14万人次;厦图外借文献达408万册次。
从读者年龄层来看,中小学生、20岁至40岁的青年和60岁以上的老人是借阅图书人群的三个“峰段”。2015年,到厦图总馆新办证人数为37760人,年龄集中在20岁至40岁,持有效读者证的人数达到22.7万人。
从借阅的图书来看,四大名著仍是“主角”,位于榜首的《西游记》借阅量为304次。少儿类图书占据借阅半壁江山,《笑猫日记》《查理九世》等中外优秀少儿读物外借量非常大。在文献借阅排行榜前100名中,绝大部分都是适合12岁以下少儿阅读的少儿书籍,最受小朋友喜爱的书籍是杨红樱的笑猫系列丛书。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荣获雨果奖,创造了中国科幻的一个纪录。刘慈欣的系列科幻小说《三体》《三体.Ⅱ》《三体.Ⅲ》在借阅排行榜上分别位列第3、9、12名,是借阅量最大的系列小说。在厦图新锐阅读系列活动的推动下,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分别位列第10和第44名。
【相关新闻】
陪着孩子一起阅读
本报讯(文/图 记者 李晓辉)昨天下午,海沧未来海岸社区步行街迎来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表演节目、制作书签,还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了绘本故事书。这是海沧未来之星幼儿园主办的“书海拾贝·书香满园”阅读节阅读进社区活动。
据了解,阅读节每年举办一次,持续一个月,促进了社区居民读书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幼儿园还通过故事家长进校园、图书漂流、家有书童等活动,让孩子们和家长共同感受亲子阅读,引导家长多读书、读好书,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记者从海沧区教育局了解到,近年来海沧教育践行“书香海沧·教师领航”的理念,组织了不少教师阅读推广活动,邀请名家名师来传授经验。除了平常教导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外,还通过读书交流、师德演讲、阅读沙龙等提升教师素质。
谁说理发店里只有《读者》,还有《人类简史》
本报推出特别策划,关注各行各业的爱书人
34岁理发师
只买纸质书爱啃大部头 坚信阅读像“长进骨骼的营养”
前两天,市民蔡先生在新莲花新龙山小区附近的理发店里发现了一个“秘密”:理发师正在看《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蔡先生大为惊讶,在朋友圈感叹:谁说理发店只有《读者》?人家看的是以色列70后新锐历史学家的名著,荣登全球多个图书排行榜!
看这本书的理发师,其实是这家理发店的老板谢松艺。“那本书是因为杂志推荐才买的,其实我也不是全都能看懂。”他说,“不过作者确实想用你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讲那些原本专业又枯燥的历史。”
谢松艺说,之前他曾看过《浮士德》《茶花女》《堂吉诃德》等名著,因为只有初中毕业,无法读出名著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手法,但他坚信读书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是慢慢积累的过程。“看过的书,就像我们吃过的肉、喝过的汤,有些营养是长进了骨骼的。”他说。
多年的阅读积累,让谢松艺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他很少用手机阅读,坚持买纸质书,“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都是碎片化的阅读。”他说,不想被电子产品“绑架”,所以坐长途车也会先买一本杂志带上。
对店里的员工,他也要求她们多看书。那本《人类简史》上有几页贴着便利贴,上面是员工查书中英文单词时记录的释义。“我离开学校以后都不怎么看书了,也只有跟着老板在店里才看书。”一名店员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谢松艺说,是阅读改变了自己。他还写得一手好字,有时候会突发奇想写上几个大字贴在店门上。
(文/图 记者 林珊 张婧玮)
不满5岁小朋友
一年阅读图书2000多册,她懂的常识有些妈妈都不知
不满5岁的陈花,是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区的常客。为了满足她阅读的需求,一家人办了三张押金1000元的借阅证。去年她借阅图书952册(不含续借),而实际上她看的书还包括用爸爸、妈妈的借阅证借阅的书,一共2203册(不含续借)。
陈花3岁就认识2000多个汉字,她借书的区域已“升级”至小学生借阅区,现在正在阅读的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陈花的妈妈艾女士说,陈花出生三个月左右她就开始给女儿讲故事,一岁多开始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她认字。如今虽然陈花已经到了上幼儿园中班的年龄,但还没去上学,原因就是她太痴迷于看书了。
“她特别喜欢图书馆,觉得比幼儿园好玩多了,不肯去幼儿园。”艾女士说,她和丈夫决定尊重孩子的意见,同意她先不去幼儿园。平时每周都会带她去图书馆借一大堆书,即使出门旅游也会随身带几本书。有特别喜欢的书,她还会让妈妈买回来收藏。
艾女士是全职妈妈,她在家里自己备课,教女儿学英语、数学等。她说,打算今天下半年送女儿到幼儿园上大班,让女儿接触更多小朋友,完成幼小衔接。
“她看过很多书,懂得不少知识,有些生活中的常识连我都答不上来。”艾女士说,有一次女儿去学舞蹈的时候,同班有个小女孩流鼻血,老师让小女孩把头仰起来,陈花马上纠正说,流鼻血不能仰头,要低下头。后来艾女士查了书,发现女儿说的是对的,仰头反而会使鼻腔内已经流出的血液因姿势及重力的关系向后流到咽喉部。
(记者 龚小莞)
51岁收废品阿姨
收购的旧书看完再卖,丈夫眼睛不好就读给他听
51岁的王宗英,每天一早都会骑着三轮车,从火车站附近的出租屋到鹭江道国贸金海岸小区门口“上班”;下午5点多“下班”时,她的三轮车上会堆满易拉罐、塑料、废纸等,其中也有她收购来的旧书。
等着人们招呼她去收废品的空当,她就拿一本书坐着看。附近小区的居民都认得她,一说起她就会说:“小区门口那个收废品的阿姨最爱看书啦。”
王宗英是安徽人,2008年来厦门打工。她和丈夫买了两辆三轮车回收废品,丈夫负责“跑业务”,骑着车满城跑,而她则守着鹭江道金海岸这个“据点”。当时小区很多人装修,生意不错,慢慢地她也积累了不少老客户。
平时不忙时,她就坐在三轮车上或马路牙子上,翻翻报纸、看看杂志。只念到初中的王宗英说,书太贵了买不起,收购的旧书先运回家看。有的居民一次会卖十几本杂志,她都捡回家看。她最喜欢的是《意林》和《故事会》。
回收的旧书看完后,她才会送到废品回收站去卖。每天出门前,她都要在装水的袋子里塞两本杂志。丈夫眼睛不好看不了书,她就读给他听。
老顾客都知道王宗英爱看书,会特意把家里的旧杂志攒起来卖给她。
(文/图记者 林珊 张婧玮)
60后宿管“老师”
为子女买书从不吝啬
孩子都在世界名校就读
厦门二中高中部女生宿舍楼有3名宿舍管理员,爱看书是出了名的。不仅看书,她们还一起讨论、写读后感,并把看到的好文章贴在宿舍前的报刊栏里和学生共享。虽然只有高中文凭,但学生们都叫她们“老师”。
三名宿管阿姨中,60后的美珍是年龄最大的。而最让家长们惊讶的,是她培养的孩子都上了世界名牌大学,其中女儿已经从哈佛大学研究生毕业,儿子正在斯坦福大学读博。而本科他们一个上清华,一个上北大。因此,有不少家长趁接送孩子的机会,找美珍取经。
美珍说,阅读给她带来很多乐趣。她说,小时候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庭原因未能继续接受教育。小时候她很爱看书,但买不起,只能到处借。年轻时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一本书,生怕还没看完就得还回去。子女上学后,她在买书方面从不吝啬,家里的书房和卧室都摆满了书。
不过,她也提醒家长和学生,阅读是细水长流的事,不宜操之过急,更应以平常心对待学习和考试。 (记者 林珊 张婧玮)
46岁公交司机
自称接地气的文青
爱读爱写爱泡图书馆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907路司机唐承功说,最近在教女儿读这首诗。“我讲诗喜欢把它情境化,讲成一个小故事。”他说,讲故事的技能源于他酷爱哲理故事的阅读以及长期的写作积累。“我从小爱看书,也算是一枚文艺青年,不过我是接地气的文艺青年。”他笑着说。
唐承功是安徽人,高中毕业后独自到厦门。住在杏林的他要到岛内上班,上下班坐车的这段时间,就是他阅读的时间。周末,他则到杏林工人文化宫(现厦门市工人文化宫杏林宫)看书、“充电”。
“阅读的过程是理性思考的过程。”他说,学生时代他最爱的是语文课,而培养他阅读习惯的则是当语文老师的哥哥。
唐承功说,除了通过阅读走进作者内心,他还喜欢用文字分享自己的感受。“有些话我说不出来,但是我愿意写。”唐承功从初中开始写日记,记录生活琐事和奇思妙想。
泡了多年图书馆,他终于找到了“组织”——图书馆文学沙龙。在一次征文比赛中,他写的《特区阿嬷》获得了二等奖,并在《杏林文艺》上发表了,从那以后他就有意识地向一些报刊杂志投稿。
有感于公交司机与乘客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他写了不少文章,也写过身边同事的故事,有的文章发表在《厦门日报(微博)》城市副刊。“我希望别人读了我的文章,能够对我和我从事的行业有所了解,能消除一些误解。”他说,被别人阅读也是一种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