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青岛图书馆变迁史:一馆一人起步书海沉浮近百载

发布时间:2020-04-14 22:55:16    点击数:

 半岛记者 张文艳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又恰逢青岛市图书馆选新址,于是,本期我们走进图书馆,重温图书馆将近百年的变迁史。从仅有一位管理员,几间藏书阅览室,到现在的国家一级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在走走停停中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历程。半岛记者专访了青岛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翟新宁先生,并走访了图书馆的各个旧址,再现青岛这座城市与图书的不解之缘。

 

莒县路2号 半岛记者 张文艳 摄

莒县路,一条长度仅有百余米的小路。

幽静的小路车辆不多,它的两端是较为繁忙的广西路和湖南路。与东侧的日照路一样,从诞生之时就起到了过渡连接的作用。东北端连接着当年的胶州帝国法院和胶澳总督府,南端是胶州邮政局,是政府人员往来办公的必经之地。上周四探访,正值雨天,红瓦黄墙的建筑显得愈加明丽。这是青岛的主色调。

脚步停留在莒县路2号,是湖南路转入莒县路的转角处,一栋风格突出却不突兀的建筑,沉淀了百余年的风霜。

 

这片土地曾经是青岛村民维系生活的家园,因为德国侵略者强行侵占,百姓被迫离了故土。一座座德式建筑拔地而起。1899年,德国胶澳当局设胶州图书馆,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比京师图书馆早10年。馆址初设在原清总兵衙门,又迁往胶澳法院,1909年在湖南路建馆,藏书达7650册,以德文为主,兼有英、法、中文书报,“一开始面对的是德国人,后来向公众开放”,青岛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翟新宁先生告诉半岛记者,日本侵占青岛后停办。“它为后来通俗图书馆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接下来中国人建立自己的图书馆也就水到渠成了”。

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强占青岛。8年的腥风血雨中,青岛风雨飘摇。幸而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称胶澳商埠。“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蔡元培任教育总长,鲁迅任分管社会教育的科长。他们改变中国古代图书以收藏为主的模式,以对外开放借阅的形式在各地建立‘通俗图书馆’”(《老街故事·莒县路》鲁海作)。在这样的背景下,胶澳督办高恩洪成为青岛通俗图书馆创始功臣。

 

1923年,高恩洪着手创办青岛第一所面向大众的公共图书馆——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1924年8月,面对青岛市民的图书馆终于在莒县路2号建馆。崔肇祺出任馆长。其实,初创时期的图书馆并无馆舍,莒县路2号馆址原为清丈队(土地测量机构)宿舍,督办公署于该年11月18日正式将其余房拨交图书馆,与同期设立的“公立通俗讲演所”共用该址。“当时的规模不大,创办经费为5580元,其中,图书馆占2280元。初步购置并募集了图书约千余册,有书库两间,阅览室一间,演讲室一间,管理员1人,杂役1人”,翟主任说。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排行榜

局史馆

师资力量 | 科学研究 | 教学管理 | 图书资料 | 学科导航 | 局史馆 |